2025年7月4日至6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红心知行实践团一行10人,赴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隆盛镇及大英县双创中心,开展以“青春向党映初心·乡村振兴筑新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智能制造专业优势,通过盐文化研学、红色宣讲、科技科普、人物访谈、产业调研、乡村推介视频拍摄等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盐文化研学:探千年技艺,寻非遗新生
盐是“百味之祖”、“化工之母”,自古以来就事关国计民生。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早800多年。卓筒井制盐技术的核心遗存地卓筒井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卓筒井遗址公园,实地参观宋代古法采盐遗址,聆听讲解员讲述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悠久历史与智慧之处。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古井结构,沉浸式体验汲卤、晒卤等工艺流程,了解传统制盐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案例,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讨论声便像卤水沸腾般漫开了。“难怪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要在他主编的《世界科技史》中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分明是活着的科技史!”“汲卤的机械原理和我们的专业相关性很大。”“原来传统文化不是‘保护’两个字就能说完的,它得活在当下,帮乡亲们端稳饭碗,才能真正‘活’得长久。”……

对话榜样人物:汲取奋进力量,共话青年担当
7月4日下午与7月6日下午,实践团分别对话省人大代表、为干屏村党总支书记郭琦,全国青联十二届常委会委员、四川省原青联副主席、鑫燕畜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艳,了解他们扎根基层、带富乡亲、建美乡村的故事。

当大家到卓筒井镇为干屏村见到郭琦时,她刚刚忙完村里每周开展的“一老一小”活动。她介绍了为干屏村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分享了为干屏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实现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并就青年择业、大学生服务基层切口、困难应对、如何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农业机械运用等话题与大家展开深入交流。她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历,勉励青年学子:“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与实干相结合,同学们要发挥专业特长,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在大英县双创中心,吴艳以“新农人”“创业导师”视角讲述了自己经过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从下岗女工到成功商人再到致富带头人、创业导师的励志故事,并结合自身经历提出许多就业创业建议。吴艳的讲述激情饱满、生动可感,同学们被吴艳扎根基层沃土逐梦伟大时代、不负崇高理想的事迹深深触动。他们表示,在吴艳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创业者精神,而这种精神激励他们踏踏实实搞好专业学习和自身能力提升,努力担当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红色文化进乡村:播种爱国种子,点亮科技梦想
7月5日上午,实践团在为干屏村活动中心为村上的儿童开展了“红色文化+职业启蒙”主题活动。活动通过主题宣讲以及“红歌猜猜猜”“童梦职场角色扮演”等互动游戏,让大家在寓教于乐中感悟本土英雄事迹与乡村振兴精神。

随后,团队成员还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探秘3D打印”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和孩子的眼球,纷纷与团队成员展开热烈交流。大家感受到3D打印技术的无限魅力,探索3D打印技术的广阔前景。


产业调研与宣传赋能: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实践期间,团队走访为干屏村、土门垭村,调研当地特色产业、乡风文明及基层治理模式,并拍摄了乡村推介宣传片。镜头下,卓筒井的古朴风貌、土门垭村的中医药博物馆、团队成员徜徉村落打卡点的青春姿态成为主角,立体展现了大英县乡村振兴成果。其间,团队还与新农人代表座谈,了解其乡村振兴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推广乡村特色产品。



此次实践,团队完成红色宣讲1场、3D打印科普1场、乡村推介宣传片1部,撰写调研日志6篇。同学们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信念。”

智能制造学院将持续深化“智造赋能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拟稿:刘佳利 审核:向李)